1934年国人重提孙中山的“航空救国的”口号,北洋工学院以一架德国造Fock Wulf飞机为样机,时任机械系教授、材料试验室主任的邓曰谟毅然主持承担了发动机的试制工作。自制发动机在马力、转速、稳定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德机水平,取得了完全成功。遗憾的是,就在飞机发动机试制成功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平津相继陷落,后续的研制工作也就被迫完全中止了。而真正制造成功并投入生产使用的是新中国1954年完成的。
1954年8月16日,中国第一台活塞式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为中华民族结束了不能独立制造飞机的历史。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仿制?改进?改型到今天可以独立设计制造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发展道路。当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为该厂签署贺信嘉勉:“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继续努力,进一步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