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www.zgnybwg.com.cn/
中国农业博物馆概况
中国农业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与全国农业展览馆为两块牌子一个机构,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筹建,1986年9月13日对外开放,接待国内外宾客。
中国农业博物馆的馆舍是于1959年建成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建筑群的一部分。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建筑风格均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同志亲自审定,作为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献礼项目,在1959年国庆节前建成并投入使用,被列为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是国内唯一一座大型的园林式展览馆。
馆区面积与建筑环境
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由十座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单体展馆组成的建筑群以及综合楼、藏品库房、文化产品用房等配套设施组成。1号馆位于馆区正面主轴线上,2、3号馆分列北南两侧,一字排开;4号馆与5号馆、6号馆与7号馆两厢对称;8、9、10号馆在馆区南侧后方,成"品"字型排列。十座展馆组成的建筑群浑然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1、2、3号馆后面,三湖相连,水面面积达41000平方米。湖中碧波荡漾、鱼鸭嬉戏;湖边花草芬芳,垂柳依依。展馆之间由长廊、方亭或柱廊连接,长廊两侧栽植了各种花草树木。馆区四周遍布苍松翠柏,垂柳银杏,随处可见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回廊亭阁、碧瓦朱檐。传统的民族建筑群与馆区植物、湖光云影交相辉映,景色怡人。
室内陈列与室外展园
中国农业博物馆于1986年9月建成正式开馆。三个固定陈列"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农业自然资源区划"、"中国水产"各有特色。1991年"中国能源馆"开馆、"百草园"建成,使博物馆展陈面积近万平方米,包括四个固定陈列和室外展园,即"农史"、"资源""、水产"、"能源"和"百草园",初步实现了室内与室外结合,展览与游览结合,农业资源与农业历史结合。此后,又先后推出了中国现代农业科技陈列、传统农具展、土壤标本展、水生动物展、陆生动物展等重要陈列展览。2006年国家先后投资近三亿元对博物馆的馆舍、园区和展陈进行改造。这次改造扩建和基本陈列再造历时3年多,其间于2008年7月和2009年6月至9月分别举办了中国农民艺术展和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图片展。2009年9月,中国农业博物馆新馆陈列重新对外开放。
中国农业博物馆目前的陈列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室外展园三部分构成。室内陈列面积为6600平方米,室外展园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其中,基本陈列为《中华农业文明陈列》,在2号馆和4号馆展出,陈列面积约4850平方米;专题陈列包括《彩陶中的远古农业》、《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和《青少年农业科普馆》,分别在10号馆、9号馆、8号馆、7号馆展出,各展厅面积分别是300平米、400平米、400平米和650平米。室外展园包括古代传统农事园、现代科学农事园两部分。
馆藏特色与数量
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其中文物2万余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余册。以新石器为主的石器类文物、以陶明器和彩陶为主的陶器类文物、以青铜生产工具为代表的青铜器、以铁制生产工具为代表的铁器类文物、以及传统农具、砚台、古代丝织品、粮票、农业宣传画等类文物藏品已经形成系列和特色,部分门类藏品的实力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石器,农博收藏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文物约200余件。陶器有彩陶、素陶、元黑陶、彩绘陶、单色釉陶、复彩釉陶、唐三彩等几大类,其中除彩陶以外,其他类型以明器居多。青铜器大约100余件,包括兵器、生活用具或礼器,其中商代的青铜甗(yǎn)、爵,西周晚期的青铜鼎、簋、鬲,战国的青铜编钟、青铜釜、鍪(móu)、匜(yí),都有较高价值,属难得珍品。铁制农具300余件,以出土的辽金时代我国北方铁器为主。传统农具5000余件,范围覆盖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区,是中国收藏传统农具最多最全的机构。农业宣传画2000多幅,是目前已知收藏农业宣传画最多的机构。其中不乏著名画家,如金梅生、韩美林、戈湘岚、刘文西等的获奖作品和代表作。农博是目前国内收藏农业古籍最多的博物馆,也是国内三大农业古籍收藏单位之一,馆藏文献已达近7万册,珍品特藏近3万册。农博馆收藏的自然标本主要包括三大类,珍稀动物标本、珍贵植物标本和全国土壤标本,其中珍贵自然标本3000余件。农博共征集土壤标本120多个类型226块,是我国土壤标本的"集大成者",称得上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丰富的土壤标本库,也形成了农博极富农业科研价值的土壤标本系列。
科研管理与学术研究
中国农业博物馆业务,实行项目制管理。即以陈列为主线,实行"方案策划、藏品征集、学术研究、陈列布展、后期服务"一条龙工作模式。每年均安排专项研究经费。通过竞争产生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承办的业务项目实行个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自由选聘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成员不受部门限制自由组合;项目组内部进行人员分工,每个项目组成员承担某一具体研究任务;项目结束后,馆学术委员会对业务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估考核。
中国农业博物馆在农业历史、陈列策划、展示设计、文物修复等领域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发表了大量学术研究著作。并积极发挥本馆专家资源优势,承担国家研究课题和保护项目,主办馆刊《古今农业》。
荣誉称号与挂靠学术团体
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积极发挥博物馆的公益职能,为社会公众服务,先后获得国家、北京市政府等授予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国际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的课堂,面向公众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
目前,挂靠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专业团体有: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展览协会和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上述专业学术团体,为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行业业务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外业务合作与交流
迄今为止,中国农业博物馆已经与韩国、日本、埃及、智利以及欧美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业务交流渠道。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务的开展,不仅使农业博物馆更好地利用国际文化资源推动本馆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农业博物馆主办并参与东亚农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农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日本和韩国每年轮留举办,自2001年创办以来,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近两年,中国农业博物馆与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每年互派3名业务人员到对方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博物馆业务交流。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同时,面向全国文博单位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业务交流。每年组织召开全国性的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举办全国文物修复与鉴定技术培训班。
社会教育与科普活动
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家专业博物馆,注重整合本馆资源,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社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农博特色的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每年一届的夏令营已相继举办了二十一届,参加夏令营的中小学生达两万余人。每年还组织或参加 "5•18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市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走进科普的春天"、"送科技下乡"、"探求农业知识体验劳动快乐"等主题宣传活动。
今后,中国农业博物馆将以宣传农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健全和完善农博核心业务为中心,以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产品交易平台、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农业文明展示平台、海内外知名的展博业交流合作平台"为使命,致力于带动征集、典藏、保护、展览、教育、研究、交流、推广、服务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综合业务水平,加快国家级农业博物馆的建设,为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宣传先进文化、奉献美好世界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