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博物馆
“100年后,我的博物馆里的东西将成为珍贵的文物”,孙松林,一个北京私立博物馆的创始人说道。
“我们复制国宝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物,同时我们也创造国宝”, 孙松林这样形容华夏珍宝博物馆主要做的两件事情。
华夏珍宝博物馆没有一件文物,全都是用传统技艺或者非遗手工艺制作出来的当代作品。很多博物馆都在保护文物,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现在的精品,将来这些东西将成为无法挽回的文物,孙松林说。
华夏博物馆因此吸纳了一批杰出的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老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传承技艺,年轻艺术家得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他们的技艺。
孙松林在文博界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者,他的声名鹊起最初来自对“花丝镶嵌”传统工艺保护的贡献。
花丝镶嵌工艺,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最早出现在2700多年前,历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花丝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打成器皿或錾出图案,并镶嵌宝石而成。
其用料珍奇,工艺繁复,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更加复杂。制作花丝镶嵌饰品,要经过制胎造型、花丝成型、烧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再经过烧蓝或镀金银等表面处理,还要再"镶嵌宝石"或"点翠"才能整体完成。
这项技艺在200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有2000多年历史的花丝镶嵌工艺,传承到2008年的时候,整个北京会做这项工艺的不超过10个人,而现在有200多个人在做”,孙松林说。
珍贵的“花丝镶嵌”工艺从濒临失传的境地,在短短几年之间走向复兴,大师频出,出现了不少国宝级的佳作。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孙松林的努力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门手艺是纯手工的,需要10年学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艺”,孙松林说,“此外,手工艺者需要在30-60岁之间,因为这门手艺非常有挑战性,俗话说‘不养老,不养小’,年轻人力气太大在拉丝时容易拉断,而年老的力度又不够。”
花丝生肖-猴
在2014年APEC会议上,运用花丝镶嵌手工艺的“繁花”手包套装作为 “国礼”馈赠给各国领导人及配偶,把这门传统技艺又一步带到了公众的面前。
“中国有2000多家博物馆,目前能够款靠博物馆运营,盈利的屈指可数,华夏珍宝博物馆是其中较好的一家。”孙松林说。这么一个成功的博物馆,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也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创始人孙松林生于1974年,是河南登封嵩山脚下的一个农家子弟。他是个遗腹子,被母亲和哥哥带大。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到北京打工。最开始,他在餐厅端盘子。工作闲暇以及夜里,他自学大专课程,并拿到了文凭。靠着这纸文凭,他应聘到了一家知名的发行出版集团当业务员。
做图书时,身边是大堆的中华传统典籍,他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书,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华文明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三年后,他辞职创业,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并且尤其钟情于宫廷艺术品,通过不断地努力,渐渐地成为当代艺术品收藏界的翘楚。
谈到近期的展览计划,孙松林介绍说博物馆计划以“燕京八绝”为首,集合继承着这些非遗技艺的所有工艺美术大师,以花丝镶嵌、景泰蓝 、玉雕 、牙雕、雕漆、金漆镶嵌为主创作一千件作品进行全国巡展,以此吸引更多民众来体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美。
“现在已经做了600来件了,预计明年开始全国巡回展”,孙松林说。
另外,华夏珍宝博物馆正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展开合作,以“古今对照”为主题,将两岸故宫中的古代珍品与现代传承下来的古老手工艺一一对应,以时间轴为结点进行布展,让观众得以见证古代工艺如何完整地传承至今。
孙松林说博物馆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以古今对照进行策展,影响人们对文化保护的关注,通过收藏更多非遗传人的艺术作品,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复兴。
“100年后,故宫有的东西,我这里也有,”孙松林自信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