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1916年7月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亚洲馆藏最丰富的地学类博物馆。不知不觉间,中国地质博物馆已走过百年。百年旅途,深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沉淀了多少地质宝藏,明天又将如何发展壮大?
上下山谷间,纵横六七省
地质学子采出来的博物馆
临近北京地铁4号线西四站,羊肉胡同15号,中国地质博物馆坐落于此。
“地质博物馆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介绍,地质博物馆的早期雏形是1916年,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而成的地质矿产陈列馆。
在一张记录上世纪初他们野外生活的照片中(图 ),大家手拿着干粮,围坐在青山绿草间。百年过去了,地质人在野外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从未改变。“上下山谷间,纵横六七省”,第一批地质学子随同老师,采集岩石、矿物、古生物等标本数千件,在毕业生成绩展览会上展出了地质学子认真研究和科学定名的地质标本917件,这可以算是中国人最早命名并展出的地质标本。
之后在抗战年间,博物馆曾几经搬迁、磨难,却从未间断,先后在北京、南京和重庆建馆,始终作为独立的科学机构存在且不断发展。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科学翘楚和地质精英,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侯德封、杨钟健、裴文中、高振西等推动了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我国的田野考古、古人类、地震、土壤、新生代地质、古脊椎动物等学科研究,皆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发端并传扬。”贾跃明如数家珍,“仰韶文化”的发现开创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先河,“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创立了中国的人类学,“许氏禄丰龙”填补了我国恐龙研究的空白……博物馆在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关注。
现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包括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玉石厅、史前生物厅、关怀鼓舞厅、百年专题展厅六大部分,展陈面积共4000多平方米。
十几亿年的东西都是年轻的
馆藏稳居亚洲之首
“在我们地质博物馆里,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万年的东西都是年轻的,我们的藏品有些是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贾跃明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和古老的生物化石面对面,比如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等古人类化石,还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目前,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标本数量已从最初的917件累积到22万余件(套),都是具有研究和展示价值的精品,论馆藏丰富,稳居亚洲地学类博物馆之首。
特色馆藏
长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化石(图 )外观既像鸟,又像恐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长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它身上长有约0.8厘米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被认为是鸟类羽毛的起源,是世界上第一个保存有类似结构的恐龙化石。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基本确定它生活在距今约1.3亿年的前白垩纪早期。
1996年8月12日,一位农民走进了时任馆长季强的办公室,他带来的石头上有一个清晰的恐龙造型,化石突出的特征就是恐龙身上长着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季强等人多次到化石出土地辽宁北票进行实地考察,这一化石也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直接证据。中华龙鸟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关于鸟类起源于德国始祖鸟的传统认知,树立了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新思路。
稀有的自然块金:狗头金
狗头金(图 )是指重量在500克以上的自然块金,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金为贵金属,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很低,且分布分散,因此具有一定重量的自然块金十分珍稀,重达几千克的狗头金更是凤毛麟角,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狗头金一直是世界各国博物馆寻觅收藏的对象。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狗头金重达3569.5克。颜色赤黄,金光熠熠,呈致密块状。它是1983年由青海省的两位农民意外发现的。“初步估算,我们藏有100件以上的含金藏品,包括10余件比较纯的狗头金。最近,我们从国外和山东招远等地又采集购置了几十块含金的矿石。”贾跃明说。
非洲宝石之王:沙弗莱石
沙弗莱石(图 ),矿物名称为铬钒钙铝榴石,铬钒钙铝榴石是指由微量元素铬或钒作为主要致色元素的钙铝榴石,属于石榴石中的珍稀品种,被誉为“非洲宝石之王”。目前已成为最具收藏潜力的宝石新宠。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椭圆形刻面的铬钒钙铝榴石,颜色翠绿欲滴,净度很高,透明度极佳。这颗产自东非、重达144.45克拉的铬钒钙铝榴石,其个体之大、品质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自然界产出的铬钒钙铝榴石颗粒较小,一般小于1克拉,超过3克拉的就已经很少见了。这颗稀有美丽的宝石备受世界瞩目,跻身镇馆之宝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