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人员通过触摸的方式参观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今天(4月12日),北京4名视力障碍者用“摸”和“听“的方式,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感受文物。这是北京市文物局宣教中心举办的“闻•悟北京”系列活动之一。
“我们所在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院,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这是多大呢?如果一户家庭房屋面积是100平方米,这就是200户家庭房屋那么大。”首次面对视障观众,石刻艺术博物馆讲解员李晶用特别准备的解说词开始讲解。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4名视障人员在石刻艺术博物馆亲手触摸东汉石人、清代丹陛石及历代石碑石刻,并体验了拓片制作流程。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他们倾听了编钟表演,触摸永乐大钟等古钟。
在视障人员触摸石碑时,李晶随着他们手移动的位置介绍文物的造型。介绍到丹陛石上的祥云时,视障观众王志华问:“真实的云也是这样的吗?”李晶说,真实的云没有这么紧凑,是更松散的一大团。
王志华告诉记者,相比普通观众,视障人员更需要利用博物馆认识世界。“比如说,我一直不知道云卷云舒是什么样的。今天摸到石头上的云,到底跟真实一样不一样,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心里会有更形象的感受。”
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部分博物馆曾组织过残疾人参观博物馆活动,但视障人群却鲜有进入博物馆的机会。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豹曾在北京六座古建遗址类博物馆工作,今天是第一次接待视障人群参观,“来参观的残疾人朋友比较少,盲人更少,是我们过去工作的不足。”他也解释,只要小心提防,石刻文物并不担心会被“摸坏”,适宜视障人员参观。
视障人员周彤曾数次陪同别人参观过其他博物馆,但由于没有特殊的讲解和体验,感觉“很无聊”,“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亲身感知,而不是语言的介绍”。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北京市文物局希望以此项活动推动博物馆提供精细服务,连接更多不同群体。北京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这样的形式对视障人员有实际帮助,可以向博物馆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