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 五彩云龙纹盘
“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及斋宫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2月26日。
“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属系列展,共展出183件套文物,分五个单元,分别为清新优雅——青花、釉里红瓷器,轻盈秀丽——五彩、斗彩瓷器,色彩缤纷——杂釉彩、素三彩瓷器,均匀纯正——颜色釉瓷器,影响深远——后仿成化御窑瓷器。
故宫博物院首次将珍藏的经过几代专家鉴定过的成化御窑瓷器悉数展出(一些重复品除外),共计67件套,另外还展出9件具有代表性的后仿成化(或仿成化款)御窑瓷器。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则从历年考古所得中遴选出107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修复品参展,其中有的见于传世品,可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对照展示,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正品与落选品的区别。而展出的不见于传世品的出土物,则能够丰富人们对成化御窑瓷器的认识。对比展示的成化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鼓钉三足熏炉、青花寿石茶花图碗、斗彩海水天马图“天”字罐、斗彩婴戏图杯、斗彩折枝葡萄纹高足杯等均为成化御窑瓷器中难得一见的名品。不见于传世品的青花龙穿花纹鹤颈瓶、祭红地抜白云龙纹碗、祭蓝地抜白云凤纹碗、孔雀绿釉菱花口折沿花盆、矾红地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白釉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素三彩鸭形香薰等,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展出的青花云龙凤纹盘则非常有趣,其内底龙的一足画成六爪、外壁龙的一足画成四爪,不知工匠有意画错还是无意为之,此盘可能即因此而落选。
“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 展出展品共计165件组,多数为景德镇御窑遗址和故宫博物院内考古出土的瓷器。本次展览,旨在以实物阐述明清御窑管理制度的具体内涵。展览共分5个单元,分别为“生产意图与官样”、“御窑瓷器的落选品及处理方式”、“御窑瓷器的管理和使用”、“御窑与瓷都的形成”、“御窑的新生”。前三个单元阐述了明清御窑瓷器从设计、生产,到使用、废弃的过程,旨在揭示明、清御窑管理制度的具体内涵。第四单元以明代御器厂成功仿烧龙泉青釉瓷器为一缩影,从中窥见御窑厂对景德镇的深远影响。最后,以清末民国旧御窑制度的转变为关注点,讲述了御窑制度对民国时期瓷器生产的影响。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是2014年以来景德镇御窑遗址和故宫博物院内考古出土的最新成果。这些考古新成果从未展出,属首次公开亮相。
2014年,在御窑厂西侧、龙珠阁以南的发掘区域,出土了明代正德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包括花盆,渣斗,成摞的碗、盘等。这种半成品,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是研究御窑釉上彩瓷器烧成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在2014年御窑厂珠山北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明正统至成化时期的地层,出土了丰富的瓷片。这一时期曾被称为明代御窑瓷器生产史上的“空白期”。本次发掘出土的正统至天顺时期的瓷器,不仅可以证明“空白期”并不空白,而且不乏质量精细的产品。像展品中的矾红彩狮纹盘、绿彩狮纹盘、斗彩绣墩、青花双狮戏球图绣墩等,均堪称御窑瓷器中的精品。
2014年,在故宫博物院南大库清宫库房区域发掘一处御窑瓷器残片埋藏坑,出土了大量明、清御窑瓷器残片。这是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明、清御窑瓷器的残器埋藏堆积。在御窑瓷器使用地的考古发现与御窑遗址的发现相对应,使学术界认识到明、清时期御窑瓷器从生产始端到使用末端都处在严格的垄断与管控之下。展品中的洪武釉里红缠枝花纹碗、康熙五彩麻姑献寿图盘、康熙青花螭龙圆点纹折沿盆、雍正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均出土于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其中,雍正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珐琅彩瓷器,传世品中未见完全相同器物。
此外,斋宫西暖阁展厅,布置有VR视频观影互动区域。观众佩戴上VR眼镜,可立刻穿越到江西景德镇的考古现场。通过操作手持遥控设备,能随心所欲到达考古工地的每一个角落。烧造瓷器的窑炉、装烧瓷器的匣钵,以及散落在工地的瓷片,一一尽收眼底。这也是VR视频技术第一次应用到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
据悉,两个展览均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