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安全常识
- 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时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
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
地震应急与救援
谭先锋 中国地震搜救中心副主任
- 个人震时应急
在地震时候会发生很多的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地震波,看我们对地震波感受的情况,一般说地震造成的灾害和破坏程度分12度,在7—8度以上,个人应急是有效的,其他效果不是很大,没有多少应急,只要有知识应对就行了。
(一)碰到地震时的基本判断方法
如果你感觉到地震是上下剧烈的颠动然后是左右剧烈的晃动,这个地震很可能是近震,是大震。
如果我们先感觉到地面是比较轻的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轻轻的摇晃,这个可能是近震,也是小地震。
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地面上下颠簸,而是感觉到左右摇晃,这个可能是远震,比较大的。如果没有感觉到上下颠簸,只是轻轻摇晃,很可能是小的地震,或者是远地方的大地震。
作为应急判断来说,只有第一种,第二种对于我们采取应急是有效的,碰到第三种情况,第四种情况我们应急基本上没有多少实际效果,只有应对就行了。
(二)地震应对原则
总的原则,沉着镇静,就地避险。
如果我们听到有大地爆破声音,声音很怪,有时候像拖拉机,有时候像几十辆汽车,有时候像大风,这时候可以采取撤离措施;
如果感觉到大地震上下剧烈颠簸,这时候可以就近迅速的躲藏。
如果你感觉到左右摇晃的厉害更应该躲藏了,地震灾害就要来临了。
如果你感觉到大地轻轻的颠簸或者是摇晃,这个不必惊慌,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一般的原则。
(三)不同处境如何应对大的地震或者是余震
如果你在三楼以上,这个时候你是跑不动的,你只能在三楼以上的房间里面就地躲藏,跳楼是很危险的,跳楼90%以上是要受伤的。
如果你在二楼,我们也主张就地躲藏,你感觉到比较敏感的,手脚麻利的能跑起来很好。
如果在一楼就可以跑。
如果你在平房可以迅速的撤离或者是选择坚固的地方躲藏。
如果在野外,在山脚下也应该迅速的撤离,撤离方向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如果
没有什么滑坡泥石流的时候,你应该远离这个山体,如果在发生滑坡泥石流的时候,这个时候很难了,可以纵向跑,可以横向跑,主要是选择一个很好的地方躲下来。如果往垂直方向跑的话有大面积滑坡你也跑不了哪去,一般来说是垂直方向跑。
- 地震救援
我们国家第一次地震紧急救援队也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是2001年4月17日正式组建的这支队伍,是222人,是温家宝总理亲自给救援队授旗。现在规模比以前大了一倍多,救援队主要职责是搜索、营救和医疗。这是它所具备的一些搜索的仪器,有蛇眼、热红外、电磁波,这是救援营救设备,有支撑的,有切割、扩张的等等。
现在医疗设备已经扩大到出动一个野战医院到地震现场救援。
我国救援队有16次18批的救援活动,虽然救的人不多,但是他们救的是最难救的人。
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国家高度重视专业救援工作,国家救援队系列建设有人民解放军建立50000人的救灾队伍,已建立27支省级地震救援队,武警建立33支救援队,还有消防、矿山、海上、交通等救援(护)队。我们国家专业救援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同时志愿者的建设也在全国各大城市普遍的开花。
相信我们国家在未来得几年或者十年之内,注重抗震设防,注重国民的教育,注重震后的应急救援,所以我们地震灾害就会大大的减轻,一定会在地震应急和减灾方面作出更大的帮助。
-
关注隐形杀手-----城市玻璃雨
徐德诗 中国国际救援队原领队,中国地震局研究员
地震应急作为应急救援体系来说,实际上是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一个方面工作内容是应急救援的指挥系统,
第二个方面是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以及预案系统,
第三个方面是地震应急救援的技术保障系统,
第四个方面,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地震应急救援队伍,
地震在城市里面引发的次生灾害是非常复杂的,除了火灾,毒气泄露这些次生灾害,还有一种新型的次生灾害——玻璃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城市里如果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可能会引发玻璃雨灾害。
高楼大厦的建设折旧期一般是几十年或者是百年以上的折旧期,但是玻璃幕墙折旧期也就是10年,假如在10年过去之后一旦发生灾害,玻璃幕墙在城市里面就是隐形杀手。北京晚报整版篇幅登了有关玻璃幕墙现在已经造成了灾害,目前几个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都发生过类似事故城市,他们已经在建设上有了要求,凡是搞玻璃幕墙建筑要单独严格审批,这个灾害作为次生灾害来说也应该引起我们城市公众的关注,特别是一旦可能发生地震灾害,我们在玻璃幕墙旁边行走时候一定要小心。
-
青少年如何开展地震科普教育
首先是解决意识问题。现在大家偏重于介绍一些方式方法,而且这些方式方法真正到了危难的时候全都忘掉了,只有从小培养他们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素质,才能够使得他们理智。沉着冷静,有了沉着冷静不该发生的事不会发生。比如跳楼。有了沉着冷静我们才能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你不沉着冷静的话你盲目的采取措施,就乱了套了,你即使被埋了也会有逃生的机会。
第二.培养青少年掌握避震的要领。
第三,搞疏散演习,不能留于形势
-
突发地震中公众的心理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高文斌
一、突发地震当中的心理工作怎么开展?
- 心理工作的介入时间。
从时间点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公共心理素质,具体到一个突发事件,事前心理素质培养、事中紧急心理援助、事后心理干预和康复,需要做的工作是有区别的。
- 心理工作针对的人群。
不一样的人群需要的支持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突发事件中重点关注的人群有三类:第一类人群是需要急救的对象,主要来讲就是灾区当地的人;第二人群是进行灾区救援的职业人群,比如解放军、医疗人员、他们很少有心理方面特殊训练的经验,在面对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突发事件的时候,事后评价和事后支持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类就是青少年人群,作为未成年人,对他们的心理工作特点是不同于成年人的。比如青少年更容易脱离情境,地震这种突发事件对他们的影响会有一个事件的迁延性。
- 心理工作的方式
从组织方式来说,主要分为团体辅导和个体支持两种形式;从危机干预的程度来说,可以分为紧急心理支持和长期心理康复治疗等;提供支持的人员,也可以分为一般社会支持和专业人员干预等。
二、怎么培养公众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关键心理素质?
- 要让公众提高防灾意识,落地防灾行动,必须要尊重人的心理规律,尊重人的心理结构特点。由意识落地为行动,人的心理内部发生好几个层次的转化,即知识储备、情感认同、思维方式,然后才是具体行动。也就是说知识性东西如果不能够通过我们内部的认知执行、情感认同、思维转化的认可,它是不可能落地为行为的。
- 科普工作加强具体心理技术方面指导,来帮助科普工作更见实效。人脑的信息加工模式不同于计算机的程序和理性加工,是因为人有独特的心理结构和自我意识。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人就会对“非我”等外围的东西进行意识评判,这个评判结果会导致人的信息选择性认同问题。比如人对事件的选择性记忆心理结构自动加工的结果,这就是心理活动的规律导致的
三、科普工作可以对培养公众的防灾应灾心理素质做什么?
- 心理科普工作必须符合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更见成效。对公众的防灾抗灾科普教育要从小开始,从“未灾”开始。因为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只有最快地组织和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并把知识储备和情感认同相衔接,才能最迅速地启动某种自动化的思维方式,即未经意识判断和思考过程就达成某种有效行为,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保证个体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这种自动化的达成就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早期经验的形成。邻国日本、新加坡受灾后,公众的反应给了我们很好的例子,他们的灾难教育就是从小学、幼儿园很早期就开始了。
- 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必须能建设和培养一批专家队伍。他们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既能够很好地配合有关组织和专家开展紧急工作,也能够在中国科协的工作框架下,开展一些常规的心理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众的心理科学素养,这批队伍的培养和发展,会逐渐成为我国突发事件救助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心理救助也应该象其他救助一样,有组织的开展。这个组织既可以保证专家的有序参与,也能够更好地协同和配合整体的灾难救助工作的开展。通过从中央到省市级的组织调配,效果会更好。另外,通过组织渠道开展工作,参与人员会更有工作认同感,也能互相提供支持。
-
地震预防——上,下,常
张少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
-
地震四预:预测、预报、预防、预警。预测是科学行为,现在不过关,预报是政府行为,面向公众颁布公告,由于预测本身不可靠,所以使得政府也很难决断。都有难处,不能够预报,不能够预测,并不等于不能预防,就一定死人,所以第三个很重要的叫做地震预防,地震预防就是三个字:“上,地上搞结实,房子结实不倒人就不死;下,地下搞清楚,所有的断层存在的地方容易发生地震,而最大的伤亡就在活段层上;第三,常,要常态搞演习。”房子结实了,离开断层了,知道该怎么跑了,还会出问题?很简单,三个字。总之,要把精力放在一个“防”字上。